用卫星观测地球的藏族女科学家——泽仁志玛 藏地阳光新闻网-凯发k8官网登录vip

用卫星观测地球的藏族女科学家——泽仁志玛

用卫星观测地球的藏族女科学家——泽仁志玛

发布时间:2023-06-09 来源:新华社 责编:顿珠曲珍

2月25日,泽仁志玛在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空间信息研究中心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袁全 摄

她总是背着一个近10斤重的大电脑,处理眼花缭乱的图像和曲线;她每天会像“码农”一样写报告、敲代码;她研究观天测地的大数据和先进算法——她是研究地球和空间物理的科学家泽仁志玛。

泽仁志玛是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空间信息研究中心负责人,也是中国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计划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这颗用古代地动仪发明者名字命名的卫星,承载着地震监测预测的使命。它的首颗星01星自在轨运行5年来,一直在提供有关全球地震的科学信息。

地震发生前,地球内部岩石会发生摩擦撞击,产生电磁波,再向大气层传播。而太空中的“张衡一号”就是用来捕捉空间电磁信号,并将数据传回地面。研究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回溯地震发生过程,总结规律,以期最终实现对地震的预测。

用卫星观测地震——这项研究听起来很“酷”,但也注定会很难。有些国家此前也发射过类似卫星,但均已退役。泽仁志玛说实现精准的地震预测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她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免受灾害损失,“是有益于百姓苍生的事情。”

泽仁志玛的信念是受家庭的熏陶。

1976年,泽仁志玛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的一个牧民家庭。父亲是当地的民办教师,很重视教育。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希望女儿能努力读书,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家里节衣缩食供两个女儿去县里上学。而泽仁志玛和姐姐也没有让父母失望。中学毕业考试她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到北京防灾科技学院。

泽仁志玛的家乡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方。父母总教育她要及时行善,施予援手。“我想这个专业能惠泽更多的人。”泽仁志玛说。

然而从乡村走到城市,她经历不少窘迫。“不会用电话,不会坐地铁。”泽仁志玛回忆初来北京的时光。她不会说普通话,而浓浓的乡音也常让她自卑,甚至发展成了阅读障碍。

这段苦日子是靠发奋学习挺过去的。两年时间,她坚持每天读报苦练发音。后来又跟着磁带、广播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终于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全优毕业生。

1999年,泽仁志玛开始在贵州师范大学攻读学士学位。她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而彼时正值国内互联网兴起,擅长数学和英语的她在毕业后拿到了知名外企工程师的录用通知。但泽仁志玛拒绝了优厚薪资的诱惑,选择回到北京继续攻读硕士,成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中科院是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再加之物理学科本身就很有挑战,学业压力让天生要强的泽仁志玛一度陷入困境。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选择努力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要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

支撑她坚持下来的信念还是离乡时的初心:利他而为。

2005年泽仁志玛获得硕士学位,并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工作。2008年“张衡一号”进入项目论证阶段。2009年,初为人母的泽仁志玛成为该项目的重要成员。

她意识到这个前沿研究需要交叉学科的背景。于是她开始一边带孩子,一边攻读博士的生活。虽然困难重重,但泽仁志玛已调整好心态,不再焦虑。历经两次失败,她终于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在2014年获得空间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她在毕业论文中特别致谢了自己的公婆、丈夫和女儿,称家庭是她追求事业和学业的坚强后盾。

2018年2月,“张衡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张衡一号”在轨期间,获取了覆盖全球的空间电磁环境方面的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全球参考地磁场模型。科学家们还同步开展了空间天气灾害、火山灾害等效应的研究,为进一步推进地震预测科学探索和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支持。

设计寿命为5年的“张衡一号”01星将继续在轨超期服役,而泽仁志玛也正带领团队忙着02星的研制。他们未来还计划发射更多卫星组成星座,以增强监测能力。

泽仁志玛说,科学讲究实事求是。通过探测空间物理场来预警地震是绝对的基础研究,需要耐心和坚持,“宁可在这个坑里待上几十年,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

泽仁志玛的故事是当代女性自强自信、坚守理想的生动注脚。“我始终不忘父母长辈的教诲,要乐善好施,帮助他人。”她说,自己会加倍努力科研,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网站地图